清明到祖先墳前修墓、祭拜。
民俗對於墳墓的清掃常有諸多禁忌,平常需先擇日否則不可隨意整理,只有清明節前後不受限制。培墓時要清除雜草、增添流失的墳土,也可用銀硃重新描填墓碑上的字跡。整修完畢後就可祭拜,通常需準備雙份:一份祭拜后土,牲禮較簡,只燒刈金,感謝其看護;祭拜祖先則可用三牲(雞、豬肉、魚)或五牲(另加鵝、鴨或鴨蛋)、麵粿、紅龜粿,也可用十二碗菜碗:有韭菜、魷魚、春乾、甜菜、甜芋、肉醢、苜頭、萵菜、蓮子、棗子、竹筍等;另外準備四方金、壽金、燭炮等;若是新喪則用庫錢、往生錢、銀錢。祭拜後將雞蛋、鴨蛋打碎,蛋殼就丟棄於墳上,即以脫殼象徵生命的新陳代謝;培墓歸來後還要祭拜神主牌。
若是家裡有新喪,一般要一連培墓三年,第一年在清明前,或是春謝前;第二年剛好在清明,第三年則在清明後,用掃墓時間顯示三年期滿,回復正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