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博物館
民國114年10月08日(三)  歲次乙巳08月17日 酉時
生命博物館橫幅
帳號:
密碼:
加入會員 忘記密碼 
按鈕:會員中心 按鈕:人生不落閣 按鈕:生命紀念館 按鈕:生命人文 按鈕:資訊網絡 按鈕:服務中心

客家人拾骨葬俗
 

客家人素有重孝道、敬祖先的傳統。他們對治喪安葬這人生最後一次的禮儀習俗,尤為重視。年過花甲的老人,身體尚健,晚輩便要為之準備其死後穿著的壽衣、用物和棺材。老人看著用大杉木製作的棺材,為自己過世之後有了長眠的臥具和歸宿而欣慰——他們一高興,精神愈好愈健康,身體也愈硬朗了。

不過,生老病死終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。當老人病危彌留之際,兒孫要依俗將他抬至上廳堂,放在臨時支搭起來的木床上,鋪席置枕,日夜守護伺候。待老人咽氣去世(客家人俗稱『過身』),遺屬立即下跪痛哭,並從河裡提回清水用之洗臉、擦身、穿上壽衣,在族人的幫助下,遺屬在上廳堂設置靈堂,並四處向親友報喪。親友聞訊立即前來弔唁,遺屬舉行隆重的家祭。最後選擇吉日,在吹鼓手的哀樂聲和飄飄颺颺的銘施、挽樟中,出樞送葬。四位壯漢抬著靈樞,送到附近山上事先挖好的墓穴裡埋葬。因客家人多住山區,死者皆葬於山上,於是俗稱安葬死者為『還山』。

奇怪的是,與別地安葬逝者要堆墳瑩、立墓碑不同,客家人第一次只是草草埋葬死者,既不起瑩,也不豎墓碑,而是在三年五年或者更長時間後,再舉行隆重的改葬儀式。這就是民俗學家所稱的『二次拾骨葬』,或曰『二次葬』。

遺屬擇定改葬的風水寶地後,便於農曆八月初一(福建有的地區是大寒前後)請來安葬師傅,在焚香祭拜一番之後便掘墓開棺。他們若見土色黑濕,遺骸將靡,即在油紙雨傘的遮蓋下,一一撿拾遺骨,並用山茶油擦拭乾淨。此謂把長眠地下的先人『牽起來』。隨後,他們將遺骨按人體的結構,屈肢裝入俗稱『金盎』的缸狀陶甕里。這叫『撿金』,最後,他們將寫有死者姓名、生卒年月日的盆形圓蓋,反扣在金盎上,便用磚塊、三合土等砌建永久性的墳地——客家人稱之為『做地』。

客家墳地,大多依山勢斜坡而築,後高前低,前後合圍,其形狀宛若羅圈形的靠背椅。對此,有人認為,將逝者安葬其中,好似讓祖先安坐在向陽背風的安樂倚上,甚為安詳穩當。

有人則認為,客家墳地的構築,酷似客家民居圍龍屋:碑石後面安葬了『金盎』的穹隆形墳室,是圍龍屋的『上廳堂』;碑前及碑側左右築造的插香燃燭的蠟燭庵,似圍龍屋的左右『橫屋』;碑前擺放供品的祭台,有如圍龍屋前面的『曬坪』;墳前挖築的半圓形墓塘,宛若圍龍屋前的池塘:而墳後築造的半圓形地墳頭,正像圍龍屋背後的『後龍山』,是象徵承接『龍脈』之處。由此可見,客家人繼承著『人死靈魂在,事死如事生』的古老觀念,並因此而煞費苦心地為長眠地下的先人,設計了酷似其生前居住的圍龍屋狀的墳地。

值得一提的還有碑石的溢稱。依照慣例,男性墓主稱『公』,女性墓主則尊為『孺人』。孺人本是古代對大夫、官員的母親或妻子的尊稱,而客家婦女不論貧富貴賤,死後皆稱為孺人。據說,南宋未年,元兵追捕幼帝趙昺時,幸得一群打柴的客家婦女機智地救下了趙昺。為表彰這一功績,特許客家婦女死後皆溢稱為『孺人』。

其實,二次撿骨葬是中華民族的古老葬俗之一。戰國時期的《列子》及《隋書》等史籍,都記載了古代荊楚地區的一些二次撿骨葬習俗。晚近以來,東北鄂溫克、達斡爾、赫哲族的一些獵人及薩滿死後,常用樺樹皮或葦席包裹遺體,放置在木架或高高的樹杈上。待三年兩年之後,屍體腐爛了,再撿拾遺骨,裝棺埋葬。而南方的廣西壯族,廣東、廣西瑤族,雲南苗族以及福建,有些地區也有二次撿骨葬習俗:先用棺本土葬死者,過了三年五年或更長時間後,挖墓開棺,先從腳骨開始依次往上撿骨,並順序裝入陶甕,蓋上圓蓋,再修永久性墳地埋葬。

至於用陶罐陶甕為葬具埋葬死者,其歷史就更為久遠了。考古發掘資料表明,6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人,已用陶甕來埋葬未成人死者。據此,本為中原居民的客家人,或許一直傳承為6000年前的古老葬俗呢。

客家人行二次葬時,還看重是否能為祖宗墳塋覓得風水寶地,並認為這對子孫後代的興旺發達關係甚大。所謂風水寶地,據說要義有三:一是要有龍勢,即山嶺的脈絡,發脈雄壯,奔騰有勢,落頸俊秀靈活,結基豐實、寬敞。龍勢主人丁興旺。二是要有局,即對景羅列各峰,灣環回托,或旗或鼓,或印或案,皆應為基地的用臣。局主功名。三是要有水,即基地前面有對逆的江河,但江水又不是直沖基地,而是水口回環帶水。水主財路。為此,從前行二次葬時,將先人遺骨裝入金盎,若找不到吉地,便把金盎寄放於山間岩穴或田頭地坎,以待日後安葬。這種暫時寄存『金盎』,俗稱『寄岩子』。

對客家人的二次葬,早先的社會賢達和有識之士,已有抨擊之同。今天,安居樂業的客家人,不再遷徙流離了。為此,摒除舊俗,推行火化等殯葬改革便益顯重要了。


   參考資料:
   ● 中文百科在線




同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▏隱私權聲明 ▏著作權聲明 ▏免責聲明 ▏瀏覽器相容性
  • 支援 IE 8 以上
  • 支援 FireFox
  • 支援 Chr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