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博物館
民國114年10月08日(三)  歲次乙巳08月17日 申時
生命博物館橫幅
帳號:
密碼:
加入會員 忘記密碼 
按鈕:會員中心 按鈕:人生不落閣 按鈕:生命紀念館 按鈕:生命人文 按鈕:資訊網絡 按鈕:服務中心

【香港】學生為長者設計壽衣、喪禮 婆婆:靚到朋友唔認得我
 

對中國人來說,死亡是禁忌,絕口不談,對葬禮自不然只有悲傷的想像。這個現象導致年輕一輩也以為現在的長者依然對死亡十分忌諱,不敢過問長者身後事的意願。如果有人突然離世,年輕一代不知如何處理喪禮,只能按照年輕人的意願或傳統處理,殯儀變成俗套,靈堂也只剩悲傷。

「死後也要做自己喜歡的」

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設計學生及東華三院「圓滿人生服務」的獨身長者合作,就打破了這一陣藩籬。這班設計系學生運用自己的專長,為六位在生長者設計紀念冊、紀念品、壽衣、吉儀、靈堂。長者們也不諱忌談論死亡,甚至樂意穿上學生為他們設計的壽衣,走一場別開生面的小型時裝秀,舉辦「生前葬禮」。

「對上一輩來說,提個死字也不吉,特別是過年或喜慶日子。我們新一代沒有了這個概念,不同上一輩。」參加計劃的朱秀珍婆婆百無禁忌地穿着壽衣接受訪問,雖然快七十歲,但讓人感覺依然年輕,十分開朗和有主見,更表示:「如果我死時,我不想跟傳統,想要突破,希望生前及死後也能作主、做自己喜歡的。」獨身的朱秀珍婆婆把身後事交給東華三院辦理,本以為只設計一件壽衣,但猜不到設計系學生了解過朱秀珍婆婆的性格、思考和人生經歷後,以徐小鳳的《隨想曲》為題,為她設計了一系列的「人生告別會」用品,包括紀念冊、紀念品、壽衣、吉儀、靈堂設計和佈置。

喪禮是人生走到盡頭時,最後的總結。設計系學生方晴按着朱秀珍婆婆開通、無欲無求的人生態度、活潑個性和佛教信仰,專屬設計象徵佛教的蓮花圖案標誌,更反傳統的喪事黑白配色,選擇了暖橙色,不僅用在紀念冊、吉儀上,甚至繡在旗袍壽衣上,充滿朱秀珍婆婆的個人特色。朱秀珍婆婆更讚賞學生李彥琪設計的旗袍壽衣的蓮花刺繡精細,對於按她的想法選擇麻質布料也甚感滿意。

朱秀珍婆婆對人生擁有積極的態度,退休後仍不斷創作畫畫,更希望透過喪禮,與人分享一生的豐盛。例如,學生也把她的作品印成書籤和製成互動裝置,讓其他人「參觀」她的喪禮時,也能分享她的創作。「人死後,其他人不一定哭哭啼啼,莊子死了老婆也載歌載舞。」佛教的信仰,讓朱秀珍婆婆明白,如果在塵世修了很多福報,就算去到極樂世界,也可以很快樂。


   參考資料:
   ● 香港01




同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▏隱私權聲明 ▏著作權聲明 ▏免責聲明 ▏瀏覽器相容性
  • 支援 IE 8 以上
  • 支援 FireFox
  • 支援 Chrome